龙年伊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制定发布的团体标准又双叒被著名国际标准组织(ISO)转化为ISO标准发布了!
日前,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得到ISO中央秘书处的通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2016年完成制定发布的团体标准T/CIS 19001—2016《船用磁罗经安全距离测试方法》,作为ISO标准ISO25862:2019的内容,完成了制修订正式发布。至此,本项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团体标准,经过了6年的国际标准转化磨难,终于修成了正果。
图1.ISO标准发布通知截屏
船用磁罗经是重要的航海定向仪器。地球磁场和船舶环境磁场会引起船舶驾驶舱通信与导航设备磁化,磁罗经在该磁力作用下会产生偏差,使之偏离磁子午线的方向。国际海事组织(IMO)于1991年的决议规定、国际标准IEC 60945:2002要求在驾驶舱内安装的航行和通信设备,必须提供与磁罗经的安全距离。因此,磁罗经安全距离是船级社要求的上船通信导航等电子仪器设备必须检验的项目之一。
但是,原来没有形成国际范围内的标准检测方法,即没有国际范围甚至是区域性的规范测试方法,不能规范和指导船用磁罗经安全距离测试方法的实施。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的船用通信导航等电子仪器设备制造能力的提升,有了大量的这类仪器上船的需求,但是,当时只是欧美等少数国家有测试实验室开展船用磁罗经安全距离的定量测试,而每一台安装在船舶驾驶舱的航行和通信设备都必须标注与磁罗经的最小安全距离,该安全距离测量要去国外或者委托跨国公司进行,这样就存在着费用贵,沟通困难,耗时长等等问题,使磁罗经安全距离定量测量成为中国船舶通导仪器设备生产厂商的大难题,也成为中国测试行业的空白,制约了中国通导仪器设备走向国际的步伐。
2001年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会员单位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有限公司参考IEC 60945:2002的要求,形成了我国的磁罗经安全距离测试方案,检测数据结果和国外同行比对,只有万分之几的差别,其方法得到了十大船级社、BSH等国际同行认可,并得到了CNS和CCS(中国船级社)授权。基于该技术和应用,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于2016年制定发布了针对本需求的中文版和英文版的团体标准T/CIS 19001—2016《船用磁罗经安全距离测试方法》。
图2. 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的T/CIS 19001—2016中文版和英文版封面
鉴于该标准方法的国际市场适用性并缺乏国际标准,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于2017年在国际标准组织船舶与海洋技术委员会导航与船舶操作分技术委员会(ISO/TC8/SC6)推进立项制定为国际标准的工作。
虽然我们的标准提案技术上和基本条件等都非常符合ISO标准的制定需求,但国际标准组织也是一个非常“讲政治”的组织。基于当时中外关系环境等原因,ISO分技术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及秘书长单位都是与我国有很多抵触情绪的国家,加之我们对ISO标准制定项目组织经验不足,在讨论本ISO标准立项时,一些成员国给我们提出了多种有些道理或者没有道理的质询和阻挠。几经磨难,经过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本项目国际标准工作组专家们的精心策划、与国外专家积极沟通、技术上专业准备和国际关系环境变化等,ISO于2021年2月10日的ISO/TC8 N592决议文件确认,将我们的提案“船用磁罗经安全距离测试方法”制定为国际标准ISO 25862:2019《Ships and marine technology — Marine magnetic compasses, binnacles and azimuth reading devices》的附录。而且,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名字赫然出现在ISO的正式文件中。
图3. ISO通知文件N592/R104号
作为ISO标准制修订立项后,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组建了国内本项国际标准工作组,按照ISO标准制修订流程,经历了国际标准撰稿、修改、国内外征求意见、修改和ISO成员国投票等诸环节,团体标准T/CIS 19001—2016《船用磁罗经安全距离测试方法》转化为ISO 25862:2019《Ships and marine technology — Marine magnetic compasses, binnacles and azimuth reading devices》的附录现已被ISO发布。
图4. ISO25862:2019修订版截图
本项目实际是中国仪器仪表学会2015年开始做标准制定的首批团体标准,也是在立项之初就考虑了学会标准国际化的第一个成功实践。虽然这个项目国际化起步最早,没有比后来的几个学会标准早先发布为国际标准,但是,这个项目经历的最多、最难和时间最长,也是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国际化业务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正是这些经验也使得后来的一些国际化项目得以顺畅。正是由于这些经历,使得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的国际化业务几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在几个转化为国际标准的团体标准制定工作之外,围绕着标准化工作,学会“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国际化学术和技术交流也开展的多种多样,学会国际化工作能力明显提升,对会员、行业和产业产生了良好的凝聚力,使学会的平台和桥梁作用延展到了国际范围。